海口的蛟头村,位于三门坡西北约10公里的地方,是一个典型的自然村落。这里山清水秀东南配资,田园风光如画,荔枝、槟榔、胡椒是村庄的三大支柱产业。虽然蛟头村的美丽景致令人陶醉,但让这个地方更为人所知的,是它曾孕育出辛亥革命中的一位英雄——陆军少将陈继虞。
趁着阳光明媚的日子,走进蛟头村,除了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,还可以了解将军的英雄事迹与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一踏入村庄,眼前便是一片繁茂的古榕树,枝繁叶茂,枝条间透射着斑驳的阳光。古树旁,是村民们常聚集闲聊的地方。百年之前,这片土地上也曾留下陈继虞将军的足迹。古榕树的另一侧矗立着几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建筑,其中包括大王庙、周氏宗祠和继虞小学等。大王庙是村中的公庙,祭祀着灵山大王及其他神明。村中还有陈氏宗祠、苏氏宗祠和邹氏宗祠等,形成了多姓共建的文化氛围。
展开剩余77%在现代的蛟头村,陈继虞将军无疑是最为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。以陈继虞的名字命名的继虞小学如今已撤并,原校址被重新利用,作为村中的其他设施。
陈继虞的故居位于蛟头村的西部,建于清代,坐北朝南。它由砖木结构组成,共有三进,每个房间的宽度为三间,总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。尽管这座故居的保护状况一般,正屋和门楼曾因火灾而受损,但其整体大气依旧令人感叹。硬山顶的砖木结构保存着清代传统的民居建筑风格,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房屋的木结构工艺精美,构造独特,这也正是乡村特有的“十柱屋”建筑风格。
如今,这座故居由陈继虞的侄子——年约80的陈老先生居住并管理着。陈继虞,1890年出生在蛟头村一个普通的家庭。祖父为监生,父亲为乡村医生。陈继虞的启蒙教育是在私塾中开始的,少年时期他曾在琼崖中学(今琼台师范)求学。21岁时,他加入了同盟会,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,陈继虞成为了粤支部琼崖分部的部长,并成为了广东省议员。他得到了孙中山的赏识,并被任命为副官,从此,他的革命生涯便与孙中山紧密相连。
在琼崖的革命斗争中,陈继虞九次被孙中山委以重任。1914年,他率领民军讨伐袁世凯,成为琼崖民军的统帅,并与驻守琼崖的袁世凯军阀黄志桓、龙济光、邓本殷等进行激烈抗争。当他成功将龙济光赶出琼崖后,民政府授予他少将军衔,并称赞他“沉毅勇敢”。
然而,革命道路并不平坦。1922年,陈炯明发动兵变,陈继虞随孙中山避难至上海。两年后,他被任命为琼崖讨逆军总司令,再次指挥讨伐军阀邓本殷的部队。然而,在1925年6月29日的战斗中,陈继虞不幸牺牲。
陈继虞牺牲后,民国政府将其葬于海口五公祠西侧的攀丹山。胡汉民亲自为他题写碑文,碑文正面写道:“烈士陈昭尧之墓”,背面则刻有蒋介石、朱培德、邹鲁等国民党要员的题字,以示纪念。不幸的是,这座墓地在上世纪80年代,在某单位建房时被毁。
1954年,新中国成立后,陈继虞被周恩来批准追认为辛亥革命烈士。1957年,国家还为他的家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。
如今,陈继虞将军的墓地依然未得到重建,而陈继虞故居也面临着逐渐损坏的困境。陈老先生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重修将军墓,并对故居进行保护,避免这座历史遗产继续遭受损毁。
发布于:天津市赢赢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